词典 鞭牛 鞭牛的意思
biānniú

鞭牛

简体鞭牛
繁体
拼音biān niú
注音ㄅㄧㄢ ㄋㄧㄡˊ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biān,(1) 驱使牲畜的用具,柔软像绳子。【组词】:鞭杆。鞭长莫及。(2) 用鞭子抽打。【组词】:鞭打。鞭扑。鞭责。鞭策。(3) 形状细长类似鞭子的东西。【组词】:教鞭。(4) 一种古代兵器,铁制有节,无锋刃。【组词】:钢鞭。竹节鞭。(5) 编连成串的爆竹。【组词】:鞭炮。小鞭。

niú,(1) 哺乳动物,趾端有蹄,头上长一对角,是反刍类动物,力量很大,能耕田拉车,肉和奶可食,角、皮、骨可作器物。【例句】:牛刀小试(喻有很大的本领,先在小事情上施展一下)。牛黄。牛角。(2) 星名,二十八宿之。【例句】:牛斗(指牛宿和斗宿二星)。(3) 喻固执或骄傲。【组词】:牛气。(4) 姓。

基本含义

用鞭子抽打牛,比喻强迫别人做事或施加压力。

鞭牛的意思

鞭牛 [biān niú]

1. 旧俗立春日造土牛以劝农耕,州县及农民鞭打土牛,象征春耕开始,以示丰兆,谓之“鞭牛”。

鞭牛 引证解释

⒈ 旧俗立春日造土牛以劝农耕,州县及农民鞭打土牛,象征春耕开始,以示丰兆,谓之“鞭牛”。参见“鞭春”。

唐 元稹 《生春》诗之七:“鞭牛县门外,争土盖蚕丛。”
宋 吴自牧 《梦粱录·立春》:“前一日, 临安府 造进大春牛,设之 福寧殿 庭。及驾临幸,内宫皆用五色丝彩杖鞭牛。”
清 顾禄 《清嘉录·正月·打春》:“立春日,太守集府堂,鞭牛碎之,谓之打春。农民竞以麻麦米豆抛打春牛,里胥以春毬相餽貽,预兆丰稔。”


国语词典

鞭牛 [biān niú]

⒈ 中国习俗在立春前一日,各地州县官府鞭打春牛迎春,以祈求丰收。

唐·元稹〈生春诗〉二〇首之七:「鞭牛县门外,争土盖蚕丛。」


鞭牛(bianniu)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鞭牛是什么意思 鞭牛读音 怎么读 鞭牛,拼音是biān niú,鞭牛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鞭牛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