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邑 [guó yì]
1. 国都。
2. 城邑。
4. 汉代诸侯的封地。
国邑 引证解释
⒈ 国都。
引《管子·八观》:“入国邑,视宫室,观车马衣服,而侈俭之国可知也。”
⒉ 城邑。
引银雀山 汉 墓竹简《孙膑兵法·官一》:“绕山林以曲次,袭国邑以水则,辩夜退以明简。”
⒊ 汉 代诸侯的封地。
引《汉书·马宫传》:“伏自惟念,入称四辅,出备三公,爵为列侯,诚无颜復望闕廷,无心復居官府,无宜復食国邑。”
《后汉书·刘盆子传》:“崇 等既未有国邑,而留众稍有离叛,乃遂亡归其营。”
国邑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使译释义:传译的信使。《后汉书·和帝纪》:“﹝ 永元 ﹞六年春正月,永昌 徼外夷遣使译献犀牛、大象。”《三国志·魏志·东夷传》:“倭 人在 带方 东南大海之中,依山岛为国邑。旧百餘国,汉 时有朝见者,今使译所通三十国。”《三国志·魏志·东夷传》:“魏 世 匈奴 遂衰,更有 乌丸、鲜卑,爰及 东夷,使译时通。”
- 2.
公宫释义:⒈君王的宫殿。《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吕、郤 畏偪,将焚公宫而弑 晋侯。”汉 班固《白虎通·辟雍》:“《王制》曰:小学在公宫南之左,大学在郊。”唐 白居易《祭咸安公主文》:“组紃之训,既习於公宫;汤沐之封,遂开於国邑。”清 俞樾《群经平议·孟子一》:“古者卿大夫皆受宅於司里,与公宫相近。”⒉泛指官府。唐 杜甫《送高司直寻封阆州》诗:“公宫造广厦,木石乃无数。”仇兆鳌 注:“赵 曰:凡官府贵处,谓之公宫。”
- 3.
实封释义:⒈诸侯实际可以占有的土地。清 江永《周礼疑义举要》卷二:“诸侯之地,土田为实封。”⒉古代封建国家名义上封赐给功臣贵戚食邑的户数与实际封赏数往往不符,实际上赐与的封户叫实封。《资治通鉴·唐玄宗开元十年》:“十一月乙未,初令宰相共食实封三百户。”胡三省 注引《唐会要》曰:“旧制,凡有功之臣赐实封者,皆以课户先準户数,州县与国官、邑官执帐,供其租调,各準配租调,远近,州县官司收其脚值,然后付国邑官司。其丁準此,入国邑者收其庸。”宋 高承《事物纪原·官爵封建·实封》:“《通典》曰:唐 封公侯无国土,其加实封者,则
- 4.
注邑释义:春秋战国邑名。
- 5.
産利释义:业产。《后汉书·邓禹传》:“﹝ 禹 ﹞资用国邑,不修产利。”《南齐书·萧赤斧传》:“在州不营产利,勤於奉公。”《新唐书·李日知传》:“日知 将有请,不谋于家,归乃治行,妻惊曰:‘产利空空,何辞之遽?’”
- 6.
齐壹释义:齐一。 《诗·商颂·殷武》“有截其所” 汉 郑玄 笺:“ 高宗 所伐之处,国邑皆服其罪,更自勑整,截然齐壹。”《资治通鉴·梁武帝大通二年》:“大兵交际,难可齐壹,诸王朝贵,横死者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