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岁 [qù suì]
1. 去年。
英[last year;]
去岁 引证解释
⒈ 去年。
引南朝 梁 任昉 《为范尚书让吏部封侯第一表》:“且去岁冬初,国学之老博士耳;今兹首夏,将亚冢司。”
唐 张说 《幽州新岁作》诗:“去岁 荆 南梅似雪,今年 蓟 北雪如梅。”
清 昭槤 《啸亭杂录·缅甸归诚本末》:“兹復以去岁有功,且通夷、汉语,授把总。”
国语词典
去岁 [qù suì]
⒈ 过去的一年。唐·张说〈幽州新岁作〉诗:「去岁荆南梅似雪,今年蓟北雪如梅。」也作「去年」。
引《红楼梦·第二回》:「今如海年已四十,只有一个三岁之子,偏又于去岁死了。」
去岁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上下床释义:汉 末 许汜 遭乱过 下邳,见 陈登,登 轻视 汜,自上大床卧,使 汜 卧下床。后 汜 以此事告 刘备,备 曰:“君求田问舍,言无所采,是 元龙(陈登 之字)所讳也,何缘当与君语?如小人,欲卧百尺楼上,卧君於地,何但上下床之间邪?”见《三国志·魏志·陈登传》。后因以“上下床”喻高低悬殊。元 方回《追和艮轩俞同年题程一甫诗卷》:“人物真高絶,何徒上下床。”郭沫若《<石鼓文>研究》:“去岁秋暮,余于此间偶见古拓照片一帙……举与 民国 八年 上海 艺苑真赏社 所印行 安氏 别本相比较,固大有云泥之差,而视 天一
- 2.
世事沧桑释义:既可指世事无常,物是人非,变化无穷,也可是对过去岁月的怀念和追忆。
- 3.
创艾释义:亦作“创刈”。谓因受惩治而畏惧;戒惧。《汉书·冯奉世传》:“羌 虏破散创艾,亡﹝逃﹞出塞。”颜师古 注:“创艾谓惩惧也。”《后汉书·南匈奴传》:“北单于创刈南兵,又畏 丁令、鲜卑,遯逃远去。”宋 苏轼《与朱鄂州书》:“有 神山乡 百姓 石揆 者,连杀两子。去岁夏中,其妻一产四子,楚毒不可堪忍,母子皆毙,报应如此,而愚人不知创艾。”清 侯方域《壮悔堂记》:“呜乎!以古人学成行立之年,而余始稍稍知自创艾,日其餘几!”
- 4.
加数释义:⒈增加数量。 唐 白居易《昼寝》诗:“暑风微变候,昼刻渐加数。”宋 苏轼《相度准备赈济第一状》:“苏、湖、常、秀 等州,频年灾伤,人户披诉,已倍去岁,检放青苗,亦必加倍。不惟人户闕食,亦恐军粮不足,欲乞检会去年体例,更赐加数。”⒉相加的各数中除第一个数是被加数外,其余的各数都是加数,如a+b+c中,b、c是加数。
- 5.
困窭释义:亦作“困寠”。 贫困,贫苦。《宋书·孝武帝纪》:“南徐、兖 二州去岁水潦伤年,民多困窶。”南唐 刘崇远《金华子杂编》卷上:“忽见一糟船,实以散钱,婢僕等当困寠之际,喜其有获,相率奔告於堂上。”
- 6.
头匹释义:⒈牛马驴骡等大牲畜的计量单位。⒉亦作“头疋”。指牲畜。《元典章·圣政一·劝农桑》:“不以是何诸色人等,毋得纵放头疋,食践损坏桑果田禾。”明 于谦《备边保民疏》:“今 易州、蔚州、浑源、昌平 等处近边百姓,自去岁被掠人口,抢去头匹。”
- 7.
就丰释义:犹就穀。《北史·李彪传》:“顷年 山东 饥,去岁京师俭,内外人庶,出入就丰。”
- 8.
岁荐释义:⒈每年定时祭祀。 《清史稿·礼志一》:“各省所祀,如社稷,先农,风雷,境内山川……以及为民御灾捍患者,悉颁於有司,春秋岁荐。”⒉每年荐举。宋 岳珂《桯史·李敬子》:“适郡有醼,敬子 预坐间,言及岁荐事,寮属咸起囁嚅,帅曰:‘郡有贤儒为师楷,詎可舍不荐,皇及其它。’”《儒林外史》第四回:“去岁宗师案临,幸叨岁荐。”
- 9.
弱志释义:⒈缺乏主见。《逸周书·官人》:“移易以言,志不能固,已诺无决,曰弱志者也。”⒉多用以谦称自己的志向。晋 陶潜《闲情赋》:“迎清风以袪累,寄弱志於归波。”唐 韦应物《福善精舍答韩司录清都观会宴见忆》诗:“弱志厌众纷,抱素寄精庐。”宋 曾巩《酬王正仲登岳麓寺阁见寄》诗:“顾我客斗牛,三年疏往还。低心念弱志,引领望衰颜。未共尊酒乐,良嗟人事艰。”明 陈子龙《清明雨中晏坐忆去岁在河间》诗:“弱志在奋庸,至道宜安贫。年岁日以晚,两虑徒伤神。”参见“弱尚”。⒊谓虚心下气。《淮南子·主术训》:“夫人主之听治也,清明而
- 10.
怨苦释义:怨恨痛苦。北魏 郦道元《水经注·河水三》:“始皇 三十三年……筑 长城 及开 南越 地,昼警夜作,民劳怨苦。”唐 柳宗元《憎王孙文》:“居民怨苦兮号穹旻,王孙兮甚可憎。”宋 苏轼《论时政状》:“陛下自去岁以来,所行新政,皆不与治同道……四海骚动,行路怨苦。”
- 11.
戎索释义:戎 人之法。《左传·定公四年》:“启以 夏 政,疆以戎索。”杜预 注:“大原 近戎而寒,不与中国同,故自以 戎 法。”后以泛指法令。唐 元稹《织妇词》:“早徵非是官家恶,去岁官家事戎索。”清 钱谦益《聊且园记》:“今之苟然者多矣,苟然於庙堂而国论坏,苟然於疆园而戎索坏。”
- 12.
春首释义:春头,初春。唐 韩愈《为宰相贺雪表》:“去岁冬间,雨雪颇少,今年春首,宿麦未滋。”宋 吴自牧《梦粱录·祠祭》:“郊祀在 嘉会门 外三里 净明院 左右,春首上辛祈穀、四月夏雩、冬至冬报,皆郊坛行礼。”《宋史·河渠志五》:“兴元府 褒斜谷 口古有六堰,浇溉民田,顷亩浩瀚,每春首随食水户田亩多寡,均出夫力修葺。”
- 13.
朱索释义:红绳。 旧时端午节用以饰门户,谓可避邪恶。《后汉书·礼仪志中》:“五月五日,朱索五色印为门户饰,以难止恶气。”明 夏完淳《端午赋》:“地腊谁传,方舟不渡,今年之朱索空缠,去岁之赤符已破。”
- 14.
桓郎笛释义:《晋书·桓伊传》载,桓伊 为 江州 刺史,善吹笛,独擅 江 左。谢安 位显功盛,为人所谗,孝武帝 疑之。会帝召 伊 饮宴,安 侍坐。帝命 伊 吹笛,吹一弄后,伊 请弹筝,而歌《怨诗》曰:“为君既不易,为臣良独难,忠信事不显,乃有见疑患。”声节慷慨。安 泣下沾衿,乃越席捋其须曰:“使君于此不凡!”帝甚有愧色。后因以“桓郎笛”为巧用乐曲传达心曲的典故。宋 刘克庄《水龙吟·徐仲晦方蒙仲各和余去岁笛字韵为寿戏答二君》词:“笑 谢公 旷达,暮年垂泪,听 桓郎 笛。”清 赵翼《六哀诗·阿文成公》:“敢抚 桓伊 筝,聊
- 15.
樊素释义:唐 白居易 家的歌妓。 白居易《不能忘情吟》序云:“妓有 樊素 者年二十餘,绰绰有歌舞态,善唱《杨枝》,人多以曲名名之,由是名闻 洛 下。”后以代指擅歌的女艺人。宋 黄庭坚《子瞻去岁春夏侍立延英子由秋冬间相继入侍作诗各述所怀予亦次韵》之四:“乐天 名位聊相似,却是初无富贵心。只欠 小蛮、樊素 在,我知造物爱公深。”明 卓人月《花舫缘》第二折:“公子啊,您自去 张红 按板、樊素 司弦。”清 黄遵宪《徐晋斋观察道出日本余饮之即席有诗和韵以赠》:“狂呼酒盏看 樊素,醉拭刀鋩辨 正宗。”正宗,日本 铸刀能手。
- 16.
沈命释义:⒈亦作“沉命”。犹绝命。南朝 宋 鲍照《代陈思王<白马篇>》:“埋身守 汉 境,沉命对胡封。”⒉谓危殆的生命。唐 陈子昂《谏灵驾入京书》:“去岁薄稔,前秋稍登,使羸饿之餘,得保沉命。”⒊谓处死。《册府元龟·刑法部·议谳三》:“康买得 尚在童年,能知子道,虽杀人当死,而为父可哀,若从沉命之科,恐失度情之义,宜减死处分。”
- 17.
漱啮释义:亦作“潄嚙”。 侵蚀;冲荡。北魏 郦道元《水经注·穀水》:“五龙 泄水南注泻下,加岁久漱啮,每涝即坏。”明 姚士粦《见只编》卷上:“湖口县 前受 大江,左当 彭蠡,波涛潄嚙,岸石峥嶸,舟不可近。”《林则徐日记·道光十七年六月二十七日》:“去岁被水漱啮,残缺过半,继復补修。”
- 18.
漱齧释义:亦作“潄嚙”。侵蚀;冲荡。北魏 郦道元《水经注·穀水》:“五龙 泄水南注泻下,加岁久漱啮,每涝即坏。”明 姚士粦《见只编》卷上:“湖口县 前受 大江,左当 彭蠡,波涛潄嚙,岸石峥嶸,舟不可近。”《林则徐日记·道光十七年六月二十七日》:“去岁被水漱啮,残缺过半,继復补修。”
- 19.
火阁释义:为防寒保暖而在大房间中隔出来的小房间,有取暖御寒设备。 宋 孔平仲《有感时梦锡寻医而思求免官》诗:“去岁城门坐彻晚,前年火阁饭连宵。”宋 杨万里《火阁午睡起负暄》诗:“火阁红销雪尚香,睡魔引我入渠乡。”宋 陆游 有《新治火阁》诗一首。
- 20.
瓦窑释义:⒈烧制砖瓦陶瓷器的灶。《三国志·魏志·董卓传》“焚烧 洛阳 宫室,悉发掘陵墓,取宝物”裴松之 注引 晋 华峤《汉书》:“武帝 时,居 杜陵 南山下,有成瓦窑数千处,引 凉州 材木东下以作宫室,为功不难。”宋 范成大《梅根夹》诗:“日明 渔浦 网,风侧瓦窰烟。”元 无名氏《盆儿鬼》第三折:“我离 汴梁城 四十里,在这破瓦村居住,开着一座瓦窰。”⒉旧时对多生女不生男的妇女的讥称。因称生女为弄瓦,故云。清 褚人穫《坚瓠三集·弄瓦诗》:“无锡 邹光大 连年生女,俱召 翟永龄 饮。翟 作诗云:‘去岁相招云弄瓦,今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