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国 [fēn guó]
1. 区分诸侯国的行政区域。
3. 划分都城的行政区域。
分国 引证解释
⒈ 区分诸侯国的行政区域。
引《周礼·夏官·量人》:“是人掌建国之灋,以分国为九州。”
⒉ 划分都城的行政区域。
引《管子·立政》:“分国以为五乡,乡为之师;分乡以为五州,州为之长。”
分国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仲裁释义:双方争执不决时,由第三者居中调解,作出裁决。法律上特指发生纠纷的当事人在自愿基础上达成协议,将纠纷提交非司法机关的第三者审理,由其作出对双方均有约束力的裁决,以解决纠纷的一种非诉讼方式。分国内仲裁和涉外仲裁。适用于平等主体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之间发生的合同纠纷和其他财产权益纠纷。婚姻、收养、监护、扶养、继承纠纷和依法应当由行政机关处理的行政争议不得仲裁。
- 2.
公使释义:由一国元首派往他国的、仅低于大使级的常驻外交代表。通常都授予“特命全权公使”衔。所受礼遇仅次于大使,外交特权与豁免和大使同。现在各国间互派公使的已属罕见,绝大部分国家间都是互派大使。此外,也有在大使馆中设公使一职的,是介于大使和参赞之间的外交官。
- 3.
制国释义:⒈划分国都城郭的区域。⒉执掌国政。
- 4.
国界释义:划分国家主权管辖空间的标志。 在地图上表现为把相邻国家分开的界线。一个国家的国界,代表该国主权和行政控制所能达到的范围。
- 5.
大使释义:一国元首派往另一 国(或国际组织)的最高级的常驻外交代表。通常都授予“特命全权大使”衔。享有外交特权与豁免,比 其他等级的常驻外交代表享受更高的礼遇。现在国际交往中,绝大部分国家均互派大使。
- 6.
官阶释义:也叫官等。区分国家官职的等级制度。如中国封建社会将官职分为九个官阶,即九品。自一品至九品,每品又分正、从二级,共十八等。
- 7.
扁舟意释义:晋 张方《楚国先贤传》:“句践 灭 吴,谓 范蠡 曰:‘吾将与子分国有之。 ’蠡 曰:‘君行令,臣行意。’乃乘扁舟泛五湖,终不返。”因以“扁舟意”为隐遁的决心。
- 8.
案牒释义:⒈查阅宗室谱牒。 《后汉书·卢植传》:“寻《春秋》之义,王后无嗣,择立亲长,年均以德,德均则决之卜筮。今同宗相后,披图案牒,以次建之,何勋之有?”王先谦 集解:“牒,宗室名牒也,披图则知诸王分国,案牒则知宗室远近也。”⒉官署的文书簿册。《新唐书·陆贽传》:“旧制,吏部选以岁集。乾元 后,天下兵兴,率三年一调,吏员稽壅,则案牒丛淆,伪冒蒙真,吏缘以为姦。”
- 9.
江山半壁释义:江山:比喻国家疆土;半壁:半边。指在敌人入侵后残存或丧失的部分国土。
- 10.
消费基金释义:指扣除积累后用于消费的那一部分国民收入,即用于满足社会和个人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的那部分国民收入。
- 11.
行意释义:谓按着自己的意志行事。 《国语·越语下》:“王曰:‘……子听吾言,与子分国。不听吾言,身死,妻子为戮。’范蠡 对曰:‘臣闻命矣。君行制,臣行意。’”韦昭 注:“制,法也。意,志也。”北魏 崔鸿《十六国春秋·后赵·石虎》:“﹝ 石虎 ﹞拜征虏将军,性酷虐无道,军中勇敢策略与己侔者,輒因事害之…… 勒(石勒)屡加责诲,而行意自若。”宋 苏轼《初别子由》诗:“使子得行意,青衫陋公卿。”明 沉德符《野获编补遗·吏部·考察科道》:“高新郑 生平,彷彿似 桂安仁,其才锋气魄同,忮忍专愎同,其受主上眷知亦同,故皆能乘权
- 12.
财政释义:以政府为主体的收支活动。是政府集中一部分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收支活动。其目的是优化资源配置、公平分配、使经济稳定和发展。
- 13.
道巷释义:街巷里弄。《周礼·夏官·量人》:“量人掌建国之灋,以分国为九州,营国城郭,营后宫,量市朝道巷门渠。造都邑亦如之。”《宋书·夷蛮传·呵罗单国》:“楼阁庄严,道巷平正。”宋 曾巩《尚书都官员外郎王公墓志铭》:“又因民之暇,时为之理营驛,表坊市、道巷,使皆可以久远,为后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