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蹙 [rì cù]
1. 一天比一天紧迫。每天减缩;一天比一天减缩。
日蹙 引证解释
⒈ 一天比一天紧迫。
引《周书·晋荡公护传》:“季孟 势穷, 伯珪 日蹙,坐待灭亡,鉴之愚智。”
清 昭槤 《啸亭杂录·缅甸归诚本末》:“方军势日蹙时,斗愈力。”
⒉ 每天减缩;一天比一天减缩。
引清 薛福成 《筹洋刍议》:“往者 英 人自 印度 入 缅,割其西南边要地;近因国中多故,失好於 英,有日蹙百里之虞。”
刘伯承 《回顾长征》一:“广昌 一战,红军损失很大。从此,‘左’倾路线又实行了防御中的保守主义,主张分兵把口,因而完全处于被动,东堵西击,穷于应付,以致兵日少而地日蹙。”
日蹙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播获释义:⒈喻子孙继承父祖之业。语出《书·大诰》:“厥父菑,厥子乃弗肯播,矧肯穫。”《资治通鉴·宋明帝泰始三年》:“裴子野 论曰:高祖 蟣虱生介胄,经啟疆埸,后之子孙,日蹙百里,播穫堂构,岂云易哉!”⒉播种收获。清 唐甄《潜书·居心》:“若农夫然,播穫百穀,候之而弗失焉。”
- 2.
荼蓼释义:⒈荼和蓼。泛指田野沼泽间的杂草。《诗·周颂·良耜》:“以薅荼蓼。”毛 传:“蓼,水草也。”宋 杨万里《庸言》:“圣人仁及草木,而 后稷 必薅荼蓼。”⒉荼味苦,蓼味辛,因比喻艰难困苦。《后汉书·陈蕃传》:“今帝祚未立,政事日蹙,诸君奈何委荼蓼之苦,息偃在牀,於义不足,焉得仁乎!”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序致》:“年始九岁,便丁荼蓼,家涂离散,百口索然。”宋 王禹偁《谢转刑部郎中表》:“伏遇皇帝陛下,祗奉顾命,钦承庆基,荼蓼之情,既遵於易月,蓼萧之泽,遂洽於溥天。”
- 3.
蹙促释义:⒈犹逼迫。 唐 元稹《琵琶歌》:“去年御史留东臺,公私蹙促颜不开。”唐 白居易《长乐亭留别》诗:“昔时蹙促为迁客,今日从容自去官。”⒉局促不安貌。唐 元结《时化》:“颜容为风俗所化,无不作姦邪蹙促之色。”⒊犹萎缩。梁启超《杂答某报》五:“生产方面,虽日蹙促,而分配方面,则甚均匀。”
- 4.
蹙国释义:丧失国土。《诗·大雅·召旻》:“昔先王受命,有如 召公。日辟国百里,今也日蹙国百里。”《后汉书·西域传序》:“内无以慰劳吏民,外无以威示 百蛮。蹙国减土,经有明诫。”《续资治通鉴·宋真宗大中祥符三年》:“而乃卑辞重币,求和于 契丹,蹙国縻爵,姑息于 保吉。”
- 5.
边计释义:⒈守边之计。唐 高适《赠别王十七管记》诗:“转战轻壮士,立谈有边计。”明 卢象昇《请留中军疏》:“朝仪(童朝仪)在 大同 颇久,熟於边计虏情。”王闿运《<桂阳州志>序》:“凤策国用,始建边计。”⒉用于守边的财饷;边防费用。《宋史·食货志下六》:“自变法以来,京师积钱多,边计不闻告乏。”明 卢象昇《屯政疏》:“今饥饉荐臻,苍黎骨立,军需日耗,边计日蹙,终无补救之方。”《清史稿·食货志四》:“自官运商销,计本年边计各额引全数销清外,復带销积引万餘。”
- 6.
雕耗释义:凋敝;衰残。《晋书·地理志上》:“光武 投戈之岁,在彫耗之辰,羣国萧条,併省者八。”《宋书·殷琰传》:“若令足下髮肤不全,儿姪彫耗者,皇天后土,实闻此言。”唐 韩愈《荐士》诗:“逶迤抵 晋 宋,气象日彫耗。”《金史·忠义传四·术甲脱鲁灰》:“国家自迁都以来,境土日蹙,民力彫耗,幸边无事,人稍得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