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运 [lù yùn]
1. 陆地上交通运输。
英[land transportation; land carriage;]
陆运 引证解释
⒈ 陆路上的运输。
引《北史·崔昂传》:“度支水漕陆运, 昂 设转输相入之差,付给新陈之法,有利於人,遂为常式。”
明 唐顺之 《条陈水运事宜》:“一通水运以便转漕,照得水运之费比陆运六分而减五。”
国语词典
陆运 [lù yùn]
⒈ 以铁路、公路等陆地交通工具进行的运输。
例如:「这批补给物品已由陆运运抵前方。」
陆运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坐粮厅释义:清 代户部仓场衙门特设的官署。驻 通州,掌管漕粮验收、水陆运输及 通济 库银出纳和 北运河 的疏濬工程。
- 2.
帖头释义:差役。旧时供官府差遣的人。《宋史·食货志下三》:“禁榷之地,皆官役乡户衙前及民夫,谓之帖头,水陆漕运。”《续资治通鉴·宋仁宗天圣八年》:“始以陆运,既差帖头,又役车户,贫人惧役,连岁逋逃。今悉罢之,二利也。”
- 3.
木税释义:对木商征收的厘金税。 《清会典事例·户部·多伦诺尔》:“多伦诺尔 陆运木税,每年额解户部银五百六两七钱二分。”《清会典事例·工部·盛京木税》:“道光 十五年奏准,浑河 等处并 辽阳、岫巖、凤凰、开原 等四城木税,均岁徵银二千餘两。”
- 4.
漕挽释义:⒈亦作“漕挽”。指水运和陆运。《史记·留侯世家》:“诸侯安定,河 渭 漕輓天下,西给京师;诸侯有变,顺流而下,足以委输。”唐 司空图《太原王公同州修堰记》:“时国家兵役屡兴,漕輓已絶。”《资治通鉴·后晋高祖天福六年》:“金 商 险远,少出师则不足制敌,多漕輓不继。”胡三省 注:“水运曰漕,陆运曰輓。”梁启超《生计学学说沿革小史》第十章:“转运百产、挹盈注虚者,凡行商之舟车漕挽大宗货物者是也。”⒉见“漕輓”。
- 5.
舟车之利释义:舟:船,水运;车:车辆,陆运;利:便利。 车船便利。
- 6.
规措释义:规划处理。《金史·彀英传》:“大定 元年十一月,彀英 以军至 中都 ……见 世宗 于 三河。詔 彀英 以便宜规措 河南、陕西、山东 边事。”元 李文蔚《蒋神灵应》第二折:“初间布置张罗,次后往来规措。”《续资治通鉴·元顺帝至正十四年》:“平章政事 庆图 规措有方,陆运川输,千里相属,朝廷赖之。”
- 7.
谷粟释义:谷类的总称。《后汉书·樊準传》:“準 课督农桑,广施方略,期年间,穀粟丰贱数十倍。”《宋史·儒林传六·陈亮》:“穀粟、桑麻、丝枲之利,岁耗於一岁;禽兽、鱼鳖、草木之生,日微於一日。”《元史·庆童传》:“脱脱 以太师、右丞相统大兵南征,一切军资、衣甲、器仗、穀粟、薪藁之属,咸取具於 江 浙,庆童 规措有方,陆运川输,千里相属,朝廷赖之。”
- 8.
转漕释义:转运粮饷。 古时陆运称“转”,水运称“漕”。《史记·萧相国世家》:“关中 事计户口转漕给军,汉王 数失军遁去,何 常兴 关中 卒,輒补缺。”《资治通鉴·汉高帝六年》:“萧何 转漕 关中,给食不乏。”清 刘献廷《广阳杂记》卷二:“嘉定 宝山衞,筑於 明 永乐 七八年间,时转漕尚用 元 人海运,行海者望海收帆。”
- 9.
运使释义:古代官名。水陆运使、转运使、盐运使等的简称。唐 韩愈《殿中侍御史李君墓志铭》:“自初为 伊闕 尉,佐 河南 水陆运使,换两使,经七年不去。”宋 王闢之《渑水燕谈录·事志》:“庆歷 中,蔡君謨 为 福建 运使,始造小团以充岁贡。”《二刻拍案惊奇》卷七:“乾道 初年,祝次騫 任 嘉州 太守,就除 利州路 运使。”《清会典事例·户部·盐法》:“﹝ 乾隆 五十八年﹞奉旨:杭州 织造改为盐政,兼管织造事务;其盐道本无分巡地方之责,著改为运使。”
- 10.
陆桥释义:⒈连接两块大陆的陆地,如地质史上的连接亚洲和北美洲的陆地,又如现在连接北美洲和南美洲的巴拿马地峡。陆桥往往用于说明生物和古人类的迁移路线。⒉海运的货物到达港口后,改为陆运,到另一港口再改为海运,两个港口之间的这一段陆地叫陆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