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廷试 廷试的意思
tíngshì

廷试

简体廷试
繁体廷試
拼音tíng shì
注音ㄊㄧㄥˊ ㄕˋ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tíng, ◎ 封建时代君主受朝问政的地方。【例句】:朝(cháo )廷。宫廷。廷杖。廷试(科举时代皇帝的殿试)。廷对(a.在朝廷中当众对答;b.科举时代皇帝的殿试)。

shì,(1) 按照预定的想法非正式地做。【组词】:试车。试图。试航。试问。尝试。试金石。(2) 考,测验。【组词】:试场。试卷。试题。笔试。考试。口试。

基本含义

指古代官员选拔制度中,皇帝亲自主持的选拔考试。

廷试的意思

廷试 [tíng shì]

1. 由皇帝亲自策问,在朝廷上举行的考试。

[final imperial examination;]

廷试 引证解释

⒈ 科举制度会试中式后,由皇帝亲自策问,在殿廷上举行的考试。通常称殿试。

《宋史·选举志一》:“凡廷试,帝亲閲卷累日,宰相屡请宜归有司,始詔岁命官知举。”
《明史·选举志二》:“以举人试之京师,曰会试。中式者,天子亲策於廷,曰廷试,亦曰殿试。”


国语词典

廷试 [tíng shì]

⒈ 科举时代,会试通过的考生,天子在朝廷亲试。

《明史·卷七〇·选举志二》:「中式者,天子亲策于廷,曰廷试,亦曰殿试。」


廷试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一榜释义:⒈全榜,指科考录取的全部名单。宋 邵伯温《闻见前录》卷七:“太宗 即位,齐贤(张齐贤)方赴廷试,帝欲其居上甲,有司置於丙科。帝不悦,有旨:一榜尽除京官通判。”⒉即乙榜。指举人出身。《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六回:“他本是个一榜,由拣选知县,在 法兰西 打仗那年,广西 边防上得了一个保举,过了同知直隶州班,指省到了 湖北。”
    • 2.
      三甲释义:⒈术数家用语。三甲为寿相之征。《三国志·魏志·管辂传》:“背无三甲,腹无三壬,此皆不寿之验。”宋 王安石《追伤河中使君修撰陆公》诗之三:“主张寿禄无三甲,收拾文章有六丁。”参见“三壬”。⒉自 宋 太平兴国 八年始,进士殿试后分一甲、二甲、三甲三等,合称三甲。见《宋史·选举志一》。也指殿试的第三等。《续通典·选举三》:“明 代取士规制与 元 略同……廷试亦曰殿试,分一、二、三甲为次。一甲止三人,曰状元,授修撰,榜眼、探花授编修,俱赐进士及第;二甲、三甲若干人,赐进士、同进士出身。”清 王士禛《池北偶谈·谈故
    • 3.
      三策释义:⒈三道计谋。 《史记·苏秦列传》:“此三策者,不可不孰计也。”⒉汉 董仲舒 以贤良对天人三策,为 武帝 所赏识,任为 江都 相。后用为典实,借指经世良谋。宋 范成大《乙未元日书怀》诗:“纵有百年今过半,别无三策但当归。”明 汪廷讷《种玉记·赠玉》:“空埋没天人三策,枉思量谈笑封侯。”⒊三篇策论。《西游记》第九回:“及廷试三策,唐王 御笔亲赐状元,跨马游街三日。”
    • 4.
      上甲释义:⒈阴历每月上旬之甲日。《穀梁传·哀公元年》:“我以六月上甲始庀牲,十月上甲始繫牲。”《汉书·天文志》:“正月上甲,风从东方来,宜蚕。”⒉科举时代殿试成绩最优的一等,也称一甲。宋 邵伯温《闻见前录》卷七:“太宗 即位,齐贤 方赴廷试,帝欲其居上甲,有司置於丙科,帝不悦。”《金史·选举志二》:“凡武举,泰和 三年格,上甲第一名迁忠勇校尉,第二、三名迁忠翊校尉。”清 方苞《赠通奉大夫刑部侍郎黄公墓表》:“今吏部侍郎 叔琳 已登上甲。”
    • 5.
      休徵释义:吉祥的征兆。《书·洪范》:“曰休徵。”孔 传:“叙美行之验。”《汉书·终军传》:“故 周 至 成王,然后制定,而休徵之应见。”颜师古 注:“休,美也。徵,证也。”唐 元稹《遭风》诗:“那知否极休徵至,渐觉宵分曙气催。”明 唐顺之《廷试策》:“陛下敬一以昭事,中和以立极,宜乎休徵至而六沴消矣。”清 陈梦雷《丁巳秋道山募建普度疏》:“故河清海宴,神人无杂扰之灾,物阜民蕃,太史奏休徵之应。”
    • 6.
      佳名释义:⒈好名声,美名。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祖光禄 少孤贫,性至孝,常自为母炊爨作食。王平北 闻其佳名,以两婢餉之。”⒉好名字。唐 陆龟蒙《华阳巾》诗:“莲华峰 下得佳名,云褐相兼上鹤翎。”明 沉德符《野获编·科场·廷试》:“嘉靖 末年,及今上近科,以大力得路者,改佳名以应廷对。”
    • 7.
      假涂释义:⒈亦作“假涂”。亦作“假途”。借路。《公羊传·僖公四年》:“桓公 假涂於 陈 而伐 楚。”《战国策·赵策三》:“将之 薛,假涂於 邹。”涂,《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作“途”。汉 牟融《理惑论》:“君文武兼备,有专对才,今欲相屈,之 零陵、桂阳,假涂於通路,何如?”《二刻拍案惊奇》卷四:“张贡生 道:‘赴京廷试,假途贵省,特来一覲台光。’”参见“假道”。⒉见“假涂”。
    • 8.
      十六相释义:即十六族。《左传·文公十八年》:“是以 尧 崩而天下如一,同心戴 舜,以为天子,以其举十六相,去四兇也。”晋 傅玄《晋鼓吹曲·伯益》诗:“伯益 佐 舜 禹,职掌山与川,德侔十六相,思心入无间。”唐 韩愈《贺皇帝即位表》:“举用俊乂,流窜姦邪,虽 虞舜 之去四兇、举十六相,不能过也。”明 唐顺之《廷试策》:“内则九官、十六相以为岳牧之倡,外则四岳、十二牧以任总领之责。”
    • 9.
      华显释义:显贵。唐 李商隐《为汝南公华州谢加阶状》:“辨乏谈天,文非掷地,贪叨华显,绵歷光阴。”宋 欧阳修《蔡州再乞致仕第三表》:“少从宦学,本免饥寒,不自意於遭逢,遂进阶於华显。”清 陈康祺《燕下乡脞录》卷十二:“状元虽三年一人,而自 唐 宋 重科目已来,凡廷试抡元,鲜有不洊躋华显者。”
    • 10.
      历事释义:明 代官吏实习制度。明 初定制,国子监生学习至一定年限,分拨到政府各部门实习吏事,称“歷事”。实习凡三月,经考核,上等者报吏部候补,但须回监再学习一年,始正式授官。清 初因承 明 制。《清史稿·选举志一》:“积分歷事之法,国初行之。监生坐监期满,拨歷部院练习政体。三月考勤,一年期满送廷试。”
    • 11.
      善政释义:⒈妥善的法则。《左传·宣公十二年》:“见可而进,知难而退,军之善政也。”⒉清明的政治;良好的政令。《书·大禹谟》:“德惟善政,政在养民。”《后汉书·臧宫传》:“今国无善政,灾变不息。”《南史·垣护之传》:“木连理,上有光如烛,咸以善政所致。”明 唐顺之《廷试策》:“要之,官得其人,则善政行而天下蒙其福。”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二章第二节:“唐顺宗 即位,下令蠲免民间对官府的各种旧欠……这些,在当时都是善政。”⒊良好的政绩。《新五代史·杂传·史圭》:“﹝ 史圭 ﹞为 寧晋、乐寿 县令,有善
    • 12.
      四元释义:⒈指科举时代州县、府、省和廷试四级考试均名列第一。⒉数学名词。
    • 13.
      守选释义:等候选用。 宋 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其下州县之吏,一月所得,多者钱八九千,少者四五千,以守选、待除、守闕通之,盖六七年而得三年之禄,计一月所得,乃实不能四五千,少者乃实不能及三四千而已。”《宋史·选举志一》:“旧制,及第即命以官。上初復廷试,赐出身者亦免选,於是策名之士尤众,虽艺不及格,悉赐同出身。迺詔有司,凡赐同出身者并令守选,循用常调,以示甄别。”
    • 14.
      廷对释义:⒈在朝廷上回答皇帝的咨询。 《后汉书·邳彤传》:“彤 廷对曰:‘议者之言皆非也。’”清 陈康祺《郎潜纪闻》卷三:“陶文毅公 丰裁峻整,好议论人物,惟恐不尽,虽廷对亦然。”⒉指皇帝在朝廷上召问臣下,使奏对政事。《续资治通鉴·宋仁宗嘉祐六年》:“伏望陛下念根本之重,为宗庙之计……廷对大臣,审择宫邸。”⒊即廷试。宋 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七:“庠 果为南省第一,不及廷对而死。”《明史·忠义传四·李中正》:“万历 末,举会试,以 天啟 二年赴廷对,授 承天府 推官,迁兵部主事。”王闿运《李仁元传》:“以进士廷对,
    • 15.
      廷魁释义:廷试第一名,即状元。宋 王明清《挥麈前录》卷二:“后数十年,李士美、何文縝 亦以廷魁至鼎席。”宋 朱彧《萍洲可谈》卷一:“故事,有官人应举,谓之锁厅,例不作廷魁。”
    • 16.
      恩科释义:⒈谓朝廷加恩赦免科赋。 ⒉宋时科举,承五代后晋之制,凡士子于乡试合格后,礼部试或廷试多次未录者,遇皇帝亲试时,可别立名册呈奏,特许附试,称为特奏名,一般皆能得中,故称“恩科”。
    • 17.
      旅邸释义:犹旅馆。 宋 郭彖《睽车志》卷五:“﹝ 朱藻 ﹞某年南宫奏名,方待廷试,有士人同寓旅邸。”《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一:“两个投宿于旅邸,小二哥接引,拣了一间宽大房子。”清 吴敏树《吴云台哀辞》:“四海来萃兮,求闻於京……絶命旅邸兮,无人哭声。”苏曼殊《碎簪记》:“至旅邸,余疲甚,即就寝。”
    • 18.
      朴鲁释义:⒈朴实鲁钝。亦用为谦词。《释名·释州国》:“鲁,鲁钝也,国多山水,民性朴鲁也。”宋 岳飞《辞少保第四札》:“臣性资朴鲁,久叨宠荣,每惧满盈,弗克负荷。”《续资治通鉴·宋高宗绍兴元年》:“而浮伪之徒……外示恬默,中实奔竞,外示朴鲁,中实姦猾。”⒉朴实鲁钝。有时用为自称谦词。《隋书·地理志中》:“东莱 人尤朴鲁,故特少文义。”宋 苏轼《与迈求亲启》:“某长子 迈,天资朴鲁。”明 唐顺之《廷试策》:“纪纲弗振,则憸邪者或以矫饰取容,循良者或以朴鲁见絀。”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阿纤》:“缘翁盛德,乃敢遽陈朴鲁:僕
    • 19.
      格天释义:感通上天。语本《书·君奭》:“在昔 成汤 既受命,时则有若 伊尹,格于皇天。”晋 葛洪《抱朴子·务正》:“故 元 凯 之佐登,而格天之化洽。”宋 张元干《瑶台第一层》词:“对熙旦,正格天同德,全 魏 分疆。”明 唐顺之《廷试策一道》:“臣闻保民所以格天也。”《儿女英雄传》第三九回:“九十生子,曾未前闻,乃翁之所以格天,与天之所以报翁。”
    • 20.
      正贡释义:谓正途出身的贡生。 别于例贡(即捐纳取得的贡生)。《二刻拍案惊奇》卷四:“我今年正贡须赴京廷试。”

廷试(tingshi)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廷试是什么意思 廷试读音 怎么读 廷试,拼音是tíng shì,廷试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廷试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