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事 [píng shì]
1. 平常之事。
2. 两国间友好相遇之事。
4. 指评议事情。
平事 引证解释
⒈ 平常之事。
引汉 王充 《论衡·商虫》:“虫食他草,平事不怪,食五穀叶,乃谓之灾。”
⒉ 两国间友好相遇之事。
引《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及 宋 向戌 将平 晋 楚,声子 通使於 晋” 晋 杜预 注:“为国通平事。”
⒊ 指评议事情。
引清 魏禧 《卖酒者传》:“里中有数聚饮,平事不得决者,相对咨嗟。”
平事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七椀茶释义:唐 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一椀喉吻润;两椀破孤闷;三椀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椀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椀肌骨清;六椀通仙灵;七椀喫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言饮茶不须七碗即“通仙灵”,极赞茶之妙用。后即以“七椀茶”作为称颂饮茶的典实。
- 2.
传志释义:⒈亦作“传誌”。 文体名。即传记。记载人物生平事迹的文章或书籍。⒉见“传志”。
- 3.
传记释义:记载人物生平和主要事迹的文章。作者自叙生平的称“自传”,写一个人的生平事迹的称“专传”,合写几个人的称“合传”,把许多人物传记列在一起的称“列传”。
- 4.
圣地释义:⒈宗教徒称与教主生平事迹有重大关系的地方,如基督教徒称耶路撒冷为圣地,伊斯兰教徒称麦加为圣地。⒉指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和作用的地方:革命圣地。
- 5.
圣城释义:⒈指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和作用的城市。 何其芳《一个平常的故事》:“我那时是那样狂妄,当我坐着 川 陕 公路上的汽车向这个年轻人的圣城进发,我竟想到了 倍纳德·萧 离开 苏维埃联邦 时的一句话:请你们容许我仍然保留批评的自由。”沙汀《磁力》:“十多天前,小袁 和 黄俊 退了学,从省城里跑回来,打算弄到一笔路费,就立刻到新 中国 的革命圣城 延安 去的。”⒉宗教徒称与教主或教中重要人物生平事迹有重大关系的城市。
- 6.
墓志释义:放在墓里刻有死者生平事迹的石刻。也指墓志上的文字。有的有韵语结尾的铭,也叫墓志铭。
- 7.
墓表释义:墓碑,也指碑上刻的关于死者生平事迹的文字。
- 8.
宣付释义:⒈宋 元 以来谓皇帝的诏令交付外廷官署办理。《宋史·礼志二四》:“通事舍人引 鋹 就献俘位,将校等诣楼前舞蹈讫,次引露布案诣楼前北向,宣付中书门下,如宣制仪。”《明史·奸臣传·阿合马》:“阿合马 所用部官,左丞 许衡 以为多非其人,然已得旨咨请宣付,如不与,恐异日有辞。”⒉明令交付。《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九七回:“这件事已经由督、抚、学三大宪联衔出奏,请宣付史馆,大约可望准的。”按,清 和 民国 设国史馆,当时规定凡有特殊功绩或足为后世楷模者,由皇帝或政府将其生平事迹交国史馆立传,谓之宣付史馆。
- 9.
平事释义:⒈平常之事。汉 王充《论衡·商虫》:“虫食他草,平事不怪,食五穀叶,乃谓之灾。”⒉两国间友好相遇之事。《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及 宋 向戌 将平 晋 楚,声子 通使於 晋”晋 杜预 注:“为国通平事。”⒊指评议事情。清 魏禧《卖酒者传》:“里中有数聚饮,平事不得决者,相对咨嗟。”
- 10.
树碑立传释义:原指把某人生平事迹刻在石碑上或写成传记加以颂扬,现在比喻通过某种途径树立个人威信,抬高个人声望(含贬义)。
- 11.
溢号释义:我国古代,帝王、诸侯、大臣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赐予的称号。
- 12.
生平释义:⒈一个人生活的整个过程;一辈子:生平事迹。⒉有生以来;平生:这幅画是他生平最满意的作品。
- 13.
眦裂释义:目眶瞪裂。形容盛怒。语本《史记·项羽本纪》:“﹝ 樊噲 ﹞瞋目视 项王,头髮上指,目眥尽裂。”唐 柳宗元《韦道安》诗:“一闻激高义,眥裂肝胆横。”《新唐书·忠义传中·张巡》:“子琦 谓 巡 曰:‘闻公督战大呼,輒眥裂血面,嚼齿皆碎,何至是?’”清 薛福成《庸盦笔记·幽怪一·山东某生梦游地狱》:“山东 某生者……见世间有不平事,则眥裂髮指。”
- 14.
福音书释义:指基督教《新约全书》中的《马太福音》、《马可福音》、《路加福音》、《约翰福音》,里面记载传说的耶稣生平事迹和教训。
- 15.
老红汤释义:在鄢陵当地也有一种被大家称作“老红汤”的茶,深受广大鄢陵朋友的喜爱,今天,笔者就给大家介绍一下“老红汤”。概述有人这样形容“老红汤”: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 16.
行实释义:⒈亦作“行寔”。行为朴厚。唐 韩愈《举荐张籍状》:“学有师法,文多古风,沉默静退,介然自守,声华行实,光映儒林。”⒉谓实际行为;实际。宋 王安石《拟寒山拾得》诗之十八:“汝无行实者,以取著名高。行实尚非实,利名岂坚牢。”《续资治通鉴·宋仁宗庆历四年》:“范仲淹 等意欲復古劝学,数言兴学校,本行实,詔近臣议。”⒊指生平事迹。唐 黄滔《华严寺开山始祖碑铭》:“十一年,其徒 从绍 疏师行实于闕,昇其院为 华严寺。”金 王若虚《王氏先茔之碑》:“为人后者,生尽爱敬,死极哀戚,立身扬名,以显其亲,宜若足矣。而又思
- 17.
行略释义:⒈生平事迹的梗概。 ⒉记述死者生平概略的文字。
- 18.
论谥释义:评论其生平事迹,然后赐给谥号。 《艺文类聚》卷四○引 晋 张璠《汉记》:“范丹,中平 二年卒,三府各遣令史奔弔,累行论謚,僉曰宜为 贞节先生。会葬二千餘人。”
- 19.
谥议释义:亦作“諡议”。古代帝王、贵族、大臣、士大夫等死后,下礼官评议其生平事迹,依据谥法拟定谥号,奏请钦定,谓之“謚议”。
- 20.
跧迹释义:谓隐居潜伏。旧题 宋 尤袤《全唐诗话·李汇征》:“老身弱龄不肖,浪游江湖,交结奸徒,为不平事。后遇 李涉 博士,蒙简一诗,因而跧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