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衣卫 [jǐn yī wèi]
1. 明代护卫皇宫亲军。明太祖时始设,权力极广、兼理侦察、逮捕、审讯之事。也是明代的一个特务机构。
英[imperial guards of the Ming Dynasty which eventually became a sort of SS troops;]
锦衣卫 引证解释
⒈ 即锦衣亲军都指挥使司。 明 洪武 十五年始设。原为管理护卫皇宫的禁卫军和掌管皇帝出入仪仗的官署,后逐渐演变为皇帝心腹,特令兼管刑狱,给予巡察缉捕权力。中叶后与东西厂并列,成为厂卫并称的特务组织。
引《明史·兵志一》:“﹝ 洪武 ﹞十五年罢府及司,置锦衣卫。所属有南北镇抚司十四所,所隶有将军、力士、校尉,掌直驾侍卫,廵察缉捕。”
《明史·刑法志三》:“刑法有创之自 明,不衷古制者,廷杖、东西厂、锦衣卫、镇抚司狱是已。是数者,杀人至惨,而不丽於法。”
《古今小说·沉小霞相会出师表》:“沉鍊 谤訕大臣,沽名钓誉,着锦衣卫重打一百,发去口外为民。”
清 昭槤 《啸亭杂录·銮仪卫》:“本朝鑾仪卫相沿 明 锦衣卫之制而不司缉探之事。”
吴晗 《朱元璋传》第八章三:“锦衣卫和廷杖两桩敝政,在 明 朝整个统治时期发生了极其恶劣的作用。”
国语词典
锦衣卫 [jǐn yī wèi]
⒈ 明代的禁卫军。掌仪仗、护卫、巡察缉捕、侦察审讯等事。后为皇帝的耳目亲信,遂附势骄横,荼毒天下。明末与东厂相依,更加酷毒百姓,并称为「厂卫」。
锦衣卫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东崖释义:⒈东海之滨。 《汉书·息夫躬传》:“如使狂夫嘄謼於东崖,匈奴 饮马於 渭水。”颜师古 注:“东崖谓东海之边也。”晋 陶潜《杂诗》之十:“驱役无停息,轩裳逝东崖。”⒉崖名。在佛教圣地 九华山。原名 东峰,在 化成寺 东。相传 新罗国 僧 金乔觉 初至时即栖其下。明 代哲学家 王守仁 于 正德 十五年第二次遁迹 九华,为瞒过锦衣卫特务盯梢,学 金地藏 苦修功夫,在 东崖 岩头晏坐终日,躲过了权宦 刘瑾 对他的政治迫害。后称此处为“东崖晏坐”,乃 九华 十景之一。
- 2.
儇巧释义:慧黠刁巧。 明 沉德符《野获编·禁卫·锦衣卫镇抚司》:“东厂设有旗校,与锦衣同詗机密,然其人俱从本卫拨去,以尤儇巧者充之。”明 谢肇淛《五杂俎·人部四》:“至於娟丽儇巧,则西北非东南敌矣。”清 唐孙华《照孙年五岁戏堂前偶作》诗:“平欺兄姊矜儇巧,遍唤群童听指麾。”
- 3.
克敌弩释义:良弓名。 明 嘉靖 二十七年,锦衣卫军匠 冯经 所献,一次可发两三枝箭。见《续文献通考·兵十四》。明 宋应星《天工开物·弩》:“国朝军器造神臂弩、克敌弩,皆并发二矢、三矢者。”
- 4.
厂卫释义:明代东厂、西厂和锦衣卫的合称。
- 5.
监涖释义:亦作“监蒞”。谓亲临监督。《明史·职官志三》:“登闻鼓楼,日一人,皆锦衣卫官监涖。”清 魏源《两淮都转盐运使婺源王君墓表》:“君事必躬亲,细而放淤、抽沟、戽水,大而抢险、下埽、箱垫、走溜,皆亲率厅营监莅。”
- 6.
监莅释义:亦作“监蒞”。谓亲临监督。《明史·职官志三》:“登闻鼓楼,日一人,皆锦衣卫官监涖。”清 魏源《两淮都转盐运使婺源王君墓表》:“君事必躬亲,细而放淤、抽沟、戽水,大而抢险、下埽、箱垫、走溜,皆亲率厅营监莅。”
- 7.
窃卫释义:“窃卫”一词最早出现于明朝,当时的称呼叫“锦衣卫”,由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所设立。
- 8.
缇帅释义:指 明 代锦衣卫指挥使。
- 9.
缇校释义:指 明 代锦衣卫校尉。
- 10.
缇骑释义:⒈穿红色军服的骑士。泛称贵官的随从卫队。汉 执金吾下有缇骑二百人。《后汉书·百官志四》:“执金吾一人,中二千石……丞一人,比千石。緹骑二百人。”王先谦 集解引 李祖楙 曰:“《説文》:‘緹,帛丹黄色。’盖执金吾骑以此帛为服,故名。”唐 刘禹锡《送李尚书镇滑州》诗:“黄河 一曲当城下,緹骑千重照路傍。”⒉为逮治犯人的禁卫吏役的通称。如 明 代锦衣卫校尉,清 代步军衙门番役等。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緹骑按剑而前。”清 孔尚任《桃花扇·草檄》:“三山街,緹骑狠,骤飞来,似鹰隼。”柯灵《<阿英散文选>序》:“
- 11.
讙传释义:众声传说,哄传。明 余继登《典故纪闻》卷十四:“天顺 七年十二月,锦衣卫大门忽为狂风所摧折,众讙传曰:‘锦衣卫门倒矣。’”
- 12.
访缉释义:访查缉捕。 明 沉德符《野获编·禁卫·锦衣卫镇抚司》:“至本卫则东西两司房访缉之,北镇抚司拷问之。”清 王士禛《池北偶谈·谈献一·司徒公历仕录》:“﹝ 何心隐 ﹞假讲学为名,聚众扰害地方,种种不法,各省歷年访缉不获。”《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三回:“巡捕头虽然答应代他访缉,无奈一时那里就缉得着。”
- 13.
锦衣释义:⒈精美华丽的衣服。旧指显贵者的服装。⒉指禁卫军士卒。⒊指锦衣卫。亦指锦衣卫的官员。